第四八八章军职调整-《大明1805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将校尉士四级都加上大上中下四等编排,也才能凑出总共十六级,实际通常都只有十一二级。

    九品十八级的体系中,把一品拿出去当加衔,都还剩下完整的十六级。

    但是,清末建立新军的时候,大清旧有的官僚系统已经完全腐朽。

    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原有体系和人员的影响,负责人借助这个机会另起炉灶了。

    由于泰西各国强势,清末开始历次制度改革,都理所当然的参考西式的军衔和官僚制度。

    由于日本人更早的学习泰西人,而且正式职务通常也都是汉字。

    所以很多制度和名称都借鉴参考了日本人的翻译。

    然而,如果抛开工业水平不谈,单纯的看官僚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的话,西式的军衔制度最多也就是明初的水平,可能还不如。

    将校尉加大上中下的排列,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有规律,其实是本土调整后的完善成品。

    泰西各国的军衔的本意,其实就是类似总司令、副总司令、师团长、旅团长、团长、副团长、营长、队长、副队长这样的意思。

    和都督、都指挥使、指挥使、千户、百户这个系统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且不说,这些军衔中的队长、副队长,如何与实际职务的队长、副队长简单区分。

    单就说一个captain,在海军系统就是指主力舰舰长,对应翻译军衔是上校。

    到了陆军,captain就变成了队长、连长、百夫长,对应翻译军衔是上尉。

    不过泰西人也摸索出了与神州类似的方案,美利坚海军将领担任舰长的时候,无论实际军衔是什么,都会直接变成上校captain。

    所以朱靖垣就曾经设想,在保留现有的武官官职的情况下,把军衔改回到九品十八级。

    同时恢复传统勋位散官制度,同时对应制作一套勋章。

    但自己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?

    要是单凭“朕喜欢”,就给已经持续存在了很久的东西改名。

    就一定要去改变已经形成稳固传统且没有问题的名称。

    这对于皇帝的剩余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吧?

    上一个到处改名的大明皇帝是嘉靖。

    他还是有目的的去改的,是为了稳固和提升自己的权威,同时确定朝廷上的官员们的服从性。

    看官员们会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服从自己。

    朱靖垣现在是不用测试的,肯定不会有官员梗着脖子拒绝自己的改名命令的。

    但是,如果自己真的做,官员和百姓嘴上和明面上也许不说,心里面和私底下肯定有抱怨。

    而且,将校尉的军衔制度,现在也运行的也颇为良好。

    毕竟是经过了两个世界的检验的。

    虽然看上去不如九品十八级那么的直观,但这套体系附带了一定的荣誉意味,到了少将就能被称呼为将军了。

    九品十八级实际上也确实用不完……

    回过头去考虑,世祖皇帝建立这套制度的时候,目的应该也是为了与旧军职区分。

    建立一套完全自己控制的新体系和规则,再逐步将其他的体系打碎收编进来。

    既然要与原有体系区分,他前世熟悉的将校尉系统就是最好的参考对象。

    使用军机处的名字的时候,他估计也没有经过什么慎重的考量。

    他设立的这个军事机构,在神州的传统语境下,确实适合用军机这两个字。

    而且军机大臣的称呼,听起来也比参谋更加的重要,参谋应该会让古代人想到幕僚。

    世祖皇帝的决策,应该是以实用化为导向的。

    在后世看来,他在当时确实力挽狂澜,颇为顺利的再造大明了。

    但是他自己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力量的时候,肯定也是非常混乱和坎坷的。

    理论结合实际,一边行动一边筛选,最终构建出了现在这套体系。

    完全冷静的考虑的话,自己确实没有必要为了心里舒服,就大费周折的去改名字。

    对于官僚系统而言,单纯的改名字,属于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。

    更早的一个特别喜欢改名的皇帝叫“王莽”。

    朱靖垣考虑了许久。

    觉得如果是自己另外建立的新机构,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取特殊的名字。

    反正是从无到有的建立的。

    就像选年号的时候,自己直接避开了大同,专门去选择了大公。

    对于原有的机构名字,就没有必要专门取修改了。

    军机处这个名字也算不上特别晦气。

    而且世祖皇帝对军机处的用法,比大清中后期的军机处更加贴合其本意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大明低级部队的参谋,确实是直接叫参谋的。

    军机处是最顶级参谋们的联席会议,本身是带有一种量变产生质变的意义。

    同时,大明的军机大臣,实际上也分成了两大类。

    一类是实际干活的,年龄在四十到六十岁,军衔从少将到元帅不等。

    负责设计准连和战略方案,也负责把方案做成正式文件,还负责预算核验等日常事务。

    另一类是顾问性质的,都是已经退休的高级军官,他们只负责提供战略构想。

    是让退休了仍然想参与战略规划的老将军元帅们的发挥余热的。

    这些老将领们的身份地位都是超然的,他们的地位也将军机处的地位再次拔高了。

    还让军机处有了一部分顶级将领培养交流会的功能。

    新皇帝如果上来就把军机处改成总参谋部,可能让文武百官产生新皇帝降低军机处的地位,乃至要降低武官和军队地位的误解。

    在全世界持续和平了十几年的情况下,军队方面最担心的就是这种风向。

    恰好文官系统始终有这方面的倾向,朱靖垣还是因为和谈而拿到了巨大功劳的皇子。

    朱靖垣在民间的风评也算不上武德充沛,甚至会被激进派认为过于仁慈。

    朱靖垣这么仔细考量过之后,觉得自己暂时还是别去折腾没有实际意义的名字了。

    就算是以后真的要折腾,也要在完成官职调整之后。

    所以朱靖垣脑子里面考虑了一大堆之后,最终暂时把这件事情抛在脑后,开始按部就班的处理高级武官们的请辞奏疏。

    首先安排几个大食国的参谋进军机处干活。

    再拉几个打过交道的其他地区高级军官来出谋划策。

    曾经负责配合接受切萨皮克半岛的海军将领邱良功,军衔上将。

    曾经负责配合接收长岛的陆军将领卢俊德,军衔上将。

    曾经负责新天府原子能工程的督军朱昭燮,军衔上将。

    曾经负责处理魁北克事件的陆军督军朱广钧,军衔中将。

    然后调整负责本土防卫的中军都督府的核心层。
    第(2/3)页